首 页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迎风踏雪,寻访中国桥梁梦之队

2018-02-03 09:12:22 来源: 江海晚报网

一场大雪过后,江面上横卧的蓝色钢铁巨龙披上了银装,蓝白相间的浪漫绮丽,装扮出沪通长江大桥开建4年来绝无仅有的美颜。迎着雪后明媚的阳光,我们在呼啸的江风中,走进了一个不一般的冰雪世界——中交二航局沪通大桥项目部。

一座通向未来的桥,为“收官”最后冲刺

在1月25日大雪纷飞中铺装完成最后一榀铁路槽型梁后,二航局负责的沪通大桥一标段主体工程顺利结束。忙碌了一年的造桥人这两天陆续踏上回乡路,一批留守的建设者仍然在为“收官”做最后冲刺。

1月30日一早,记者来到中交二航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时,办公室里厚厚一摞大红荣誉证书烘托出过年的氛围,电子屏上“新时代、新作为,打好建桥收官之战”的字样是当下工作的真实写照。

此番前来,我们一方面是踏访雪后工地的收尾情况,另一方面也身兼使命,受南通市民的委托,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建桥人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民间工艺家、通派瓷艺创始人顾平生从媒体报道中获悉大桥的建设进展后,心潮难平,特意烧制了10余个瓷杯,送给曾见诸报端的大桥人。这批瓷杯精致细腻,一面烧制有范曾先生的一路高歌牧童图,另一面则写着“敬赠建设沪通大桥的精英某某先生留念”的字样。把青春搅拌在混凝土里,浇筑一座通向未来的桥,南通人民忘不了你们……顾平生说,杯身上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南通人的心声。办公室主任李骄阳接收了这份礼物,并承诺一一转达。

戴上加厚安全帽,踏雪而行走近大桥工匠

在工地,我们遇到了二航局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张帆。这是一位老南通,多次率领二航团队转战大江南北。因为沪通大桥,他和我们相识了三年零十一个月。听说我们要上桥,张书记特意叮嘱我们,一定要戴上加厚的防寒安全帽。“那上边冷,普通安全帽扛不住。”我们把形似雷锋帽的加绒安全帽戴好,相互看看,忍不住为彼此奇特的造型笑了起来。

从项目部步行至3号墩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冰冻路滑,李骄阳叮嘱记者注意脚下。“昨天出太阳把地面的雪晒化了,这都算好走的。”李骄阳掏出手机,向我们展示桥面扫雪的视频,厚厚的积雪一眼望不到头,一脚下去四五十厘米厚。从3号墩登上升降机,很快就把人带到距离江面近60米高的铁路桥桥面。一出升降机,果然积雪未融更为难行,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踏雪寻踪——寻找建桥人的身影。经历了数度打滑趔趄、一脚踏空踩进伸缩缝、侧身收腹踏着钢筋穿越隔离栏等“不走寻常路”的体验后,步行45分钟的我们到达17号墩,也终于望见了设备作业的画面以及工人忙碌的身影。

早六点至晚六点,睫毛和胡子上残留着冰碴

“放慢放慢,注意和轨道的吻合……”中交二航局沪通项目部设备部副部长曹龙指挥着7位工人操作槽型梁门机行走。

打个照面后,我们发现他鼻尖都已经冻红了,睫毛和胡子上还残留着冰碴。曹龙告诉我们,每天早晨六点就上桥干活儿,晚上六点下桥,摸着黑来摸着黑走,看惯了江面上日出日落。“铁路桥面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槽型梁结构,以后的铺设铁轨就在槽型梁范围内。”项目部主任工程师孙驰介绍,“铁路槽型梁吊装完成后,门机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需要卸下桥去。”曹龙和他的团队,最近忙的就是帮助槽型梁门机从26号墩行走到11号墩,借助那里的提升桁吊完成下撤。

听起来简单的工作,实则充满技术挑战,也需要极大的耐心。曹龙说,在天气好、路面好走的情况下,门机一天能走一跨,也就是从一个桥墩挪动至下一个桥墩。“现在积雪厚重、桥面湿滑,需要两天走完一跨。”

工地上的爱情,大桥夫妇因桥结缘以桥为家

当日桥面温度在零下,建设者忙碌了一上午,并不感觉冷。眼见着午餐时间到了,曹龙开始惦记桥下挺着大肚子的媳妇。“她不会又吃挂面吧……”想到媳妇,曹龙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是山东人,她是河南人;我在设备部,她在合约部;我们是在沪通大桥工地相识相知相恋,再过两个月,我们的娃也会在大桥项目部出生。”

看着曹龙牵肠挂肚的模样,李骄阳忍不住和他打趣:“放心吧,今天食堂的伙食好着呢,年货也都买齐了,今天就送你屋里去。”

2018年,对于曹龙是个重要的年份,既是三十而立,又升级当爸爸。如果说孩子是他独一无二的作品,那么沪通大桥则是他同样倾注无限感情的另一幅佳作。“大桥是2014年3月1日开工,我在那年2月份就来到南通,眼见着一片江滩上改天换地,一条铁龙惊世崛起。”曹龙今年过年留守值班不回家,他说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技术能手,沪通大桥上的历练帮助曹龙走进人生的成熟期。“媳妇怀孕后,项目部给我们换了个大房间,配有单独的浴室和卫生间,大肚婆不用去挤公共浴室了。”谈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曹龙显露出铁汉柔情的一面,甚至开玩笑说孩子的小名大概叫“桥生”。

日复一日必修课,完成挑战中的进阶

时近中午12点,桥面作业的工人要下去吃饭了,记者随着他们一起返程。从17号墩步行至10号墩,搭乘升降机下到吹填区地面,搭乘电动三轮车赶到码头,再坐上交通艇,从江中心的桥墩回到了江岸边。这趟夹杂着乘船、电瓶车、升降机、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行程,是建桥人每天的必修课。

沪通大桥一标段的天生港航道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拱桥。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工地捷报频传:

6月14日,开始首跨架设;

10月22日主拱结构成功合龙;

12月5日,114根吊杆全部安装就位;

12月24日,公路层实现贯通……

一项项饱含无限创意与极致挑战的工程难题,在长江之上,被一一化解,为刷新中国速度、南通速度,一次又一次实现完美进阶。

江海晚报记者 朱蓓宁 实习生 朱冰彦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