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2-06-18 09:43:01 编辑:张檬檬 来源:南通网今天是“618”,网络流行的年中促销日。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大促狂潮席卷而来,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南通市民前期因疫情禁锢的购物欲尽情释放,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过去一周,和购物相关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也迅速攀升。据市反诈中心统计,各类诈骗类型中,购物类和冒充购物客服类诈骗分别占比19.7%和14.79%,环比上升趋势明显,造成市民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骗子化身“博主”,转账全打“水漂”
12日,家住通州的小顾在微博里看到一名博主售卖某音乐节门票,价格比较优惠,便私信对方,想买两张。对方发来购票链接,小顾直接通过支付宝支付了1000元。完成后,对方称小顾没有填写邮寄地址,需重新拍才能完成购票,购买完成后之前的1000元会返还到原付款账户。
小顾对此深信不疑。对方重新发来购买链接后,小顾重新进行了付款。在小顾追要退款时,对方强调,要将支付宝里的钱先转到指定账户才能完成退款。退款心切的小顾完全相信了对方,将支付宝里的3000余元转到对方账户。转账成功后,对方以操作失败为由让小顾再操作一次。小顾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骗子化身‘博主’,转账全打‘水漂’。”警方提示,网购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购物网站。不贪小便宜,不向来路不明的人员购买商品,更不能多次向对方转账。
两次输入“代码”,银行卡转走17万
“抱歉您的包裹被快递员弄丢,现向你理赔50元运费险。”9日,海安的陆女士接到“快递公司”的电话。
陆女士第一感觉是诈骗,没有理会。随后,陆女士的支付宝果真收到了100元。此时,陆女士放松了警惕,她开始疑惑“不是50元运费险吗?怎么退了100元?”这时,对方打来电话,称多给了50元,需要陆女士退还,不然不但影响陆女士的支付宝信誉,而且会不断从她支付宝里扣钱。
一听支付宝要被扣钱,陆女士立即按照对方“指导”,下载安装“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一步步操作,避免被扣钱。
在输入100000时,对方强调这100000不是金额,只是一个代码。陆女士输入这个“代码”后,对方又以刚才操作失误为由,让陆女士再重复以上操作。此时已经发现银行卡少了10万元的陆女士再次输入71000“代码”,发现银行卡又少了71000元,陆女士这才反应过来,发现自己被骗了。
“接到客服打来的电话不要立即相信,应首先通过官网或其他正规渠道核实电话的真实性。”警方提醒,网络购物中,只使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官方客服沟通工具,且正规客服一般不会推荐下载App。
盲听“客服”摆布,贷款“送给”骗子
9日,如皋的冯先生接到自称是“中国银联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让他打开微信里的“微粒贷”,冯先生点开后发现有10万元的额度。对方谎称“如果不关闭微粒贷,就将偿还该笔贷款”。冯先生信以为真,将微粒贷10万元额度贷款提取出来转到了对方指定账户。
同一天,通州的小季接到自称快手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误将小季的快手账号升级成铂金会员,现每月要缴纳500元。一听要扣钱,小季就相信了。电话被转到自称“中国银行业务办理人员”那里,“客服”称需登记小季名下银行卡和支付宝账户。登记后,对方表示,要将支付宝花呗额度转出,才可以取消会员。小季对花呗额度并不了解,用花呗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2万余元。对方收到后,又称需要将小季江苏银行8万元贷款额度提取出来,转到对方指定账户进行验证。昏头昏脑的小季在转完8万元后才觉得不对劲,拨打了报警电话。
“骗子抓住受害人不懂网络贷款等业务的弱点,冒充工作人员诱骗钱财。”警方提醒市民朋友,要了解常用付款软件相关功能和性质,更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特别是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家庭住址等,绝不向未经核实身份的账户转账。“‘618’除了买买买,电信网络诈骗也要防防防!”
记者张亮 本报通讯员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