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2-09-19 14:59:57 编辑:高锋 来源:建在田头的冷库。 唐佳美摄
一口新鲜,关系市民幸福感、农民“钱袋子”。16日,在海门正余镇正基村,绿晓家庭农场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已完工。“新建冷库3500立方米,年保鲜蔬菜5000吨,不仅自家农场,周边农户约1000亩基地的蔬菜保鲜不成问题。”负责人陆小强说,“蔬菜烂地里、农民泪汪汪、市民吃不上已成历史。”
随着去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海门区列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20个类似的“田间冰箱”铺展海门乡村,与1个10万立方米的区域性农产品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基地,1个3万立方米的区域性果品冷链物流基地携手,串点成线,联线为网。
田间建冷库
破解卖菜难死结
海门是我市蔬果主产区,全区蔬果播种面积62万亩,年产量能达122万吨。然而,受采收周期影响,许多蔬果往往容易发生囤积、腐烂的现象,成了制约该区蔬果大流通,产销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4月,海门区常乐镇麒北村村民宋怀宝种植的青菜迎来了收获季,然而,受疫情影响,物流受阻,宋怀宝的大棚蔬菜滞销,眼看就要烂在地里。幸而,由常乐镇党委政府组织成立的南通四季常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挺身而出,探索开展了“乐农‘疏’菜疫线助农”活动,市民线上下单,工作人员进行无接触配送,解了周边30多家大棚蔬菜种植户的燃眉之急。无独有偶,海门街道的蔬菜种植户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海门区委区政府组派农业服务团队,引导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保鲜冷库面积大、初加工场所建设到位等资源优势,将普通种植户、小型蔬菜供应基地的蔬菜进行整合,再统一进行运输。事后,种植户们纷纷感叹,如果田间有冷库保鲜就不用那么愁了。
农户销售难题靠政府帮助呼吁,只是暂时解决了个别问题。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春英说:“田头建冷库,农产品错峰上市,消解农民卖菜难的问题,鲜活农产品减损、提质、增供、增效,这才是农户最盼望的。”
借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的契机,2021年6月起,海门立足本地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现有的蔬果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体系等优势,陆续开工建设20个冷库项目,着力打通鲜活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
村集体投资
带动村民共致富
走进三厂农产品冷藏保鲜项目现场,四座冷库立在田间地头,十分醒目。该项目占地14.5亩,总投资2200万元,由三厂街道厂西村、孝威村、厂南村、中兴村及承租冷库的业主方共同投资完成。建成后,能有效缓解三厂及周边部分乡镇蔬果丰收季节大量集中上市带来的低价及损耗问题。
作为三厂街道2022年度重点推进的农产品“产地储藏、产后处理、源头保鲜、冷链配送、对接市场”重点工程,该项目还配备了大型的操作车间,该操作车间可以根据农企、农场主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清洗、分拣、包装等配套服务。整个项目竣工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
三厂农产品冷藏保鲜项目是海门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的一个缩影。海门实施的20个冷库项目中,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要的实施主体有17个,占比85%。项目主要用于村集体经营的新型合作农场和周边种植大户的产地蔬果冷藏保鲜,将进一步提高该区蔬果供给质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通过村集体的项目实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可带动周边1000个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200万元,切实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成为强村富民的实事工程。
加速推进
保鲜设施成网成链
随着多个冷库的陆续投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效益正在显现。17日,海门街道补南村蔬果保鲜冷库内,工人们忙着将刚刚运来的橘子、慈姑等果蔬入库保鲜。“我们的冷库已经租赁给重庆鲔之胜商贸有限公司,村里每年能增收23万元,每三年租金递增10%。”补南村党支部书记王鹰懿告诉记者,“村民们种的蔬菜就地卖进冷库,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公司为村民提供装卸、分拣等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
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夏林辉介绍说,海门区2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23.1万元,共新增冷库总容积7万立方米,新增库容量1.8万吨,年可解决3万到4万亩地种植的约10万吨蔬菜水果产地冷藏保鲜问题,年可增加产值1.6亿元。
为了推动本地蔬果跨地域流通,增强南通农产品在江浙沪等地的市场竞争力,海门正在加快推进3万立方米的区域性果品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目前正在建设主体工程,预计2023年可完成项目建设,2024年可竣工投产。“同时,我们还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或改造冷藏保鲜设施2万立方米,全链条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收储运加全程低温一体化。”海门区农业农村局产业与市场信息科科长李振兴说,在反季节消费日益增长的当下,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能实现农产品溢价增值,蔬果的择期错季销售能力将大幅提升,相应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议价能力也将随之提高。
记者 唐佳美 施晔
通讯员 陈晓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