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3-11-07 10:34:40 编辑:张檬檬 来源:南通网《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日前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规划》释放哪些信号?对于南通高质量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昨天下午,《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同志围绕《规划》主要特点、主要内容、实施保障机制等进行解读。
底线管控
夯实高质量发展空间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将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保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曹军介绍,此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三区三线”。
“三区三线”指的是根据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个区域,分别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简单来说,“三区三线”的划定,对哪里只能种粮、哪里实施生态保护、哪里可以开发建设,在国土全域空间上进行了明确。
去年10月,我市“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获批,为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指明了发展目标: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77.1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25.03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534.2677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480.776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573倍。
可以说,此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更注重空间底线的管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一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至名归;另一方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将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规划》还明确提出,要突出绿色生态和节约集约,深入落实长江大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要求,优化沿江沿海“三生”岸线比例,实施山水林田湖全域全要素管控,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以强度换空间,引导低效产业用地有序退出,促进资源向产出高、贡献大的项目倾斜,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效率。
优化布局
构筑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城市愿景承载美好期许。《规划》明确南通的城市性质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曹军介绍,为顺应沿江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我市着力优化生产空间布局,构筑“一主一副、两带四组团”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主即南通主城,包括崇川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城区、海门城区、苏锡通园区、空铁枢纽、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等,培育科创、金融、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等核心功能,是全市经济发展龙头和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
一副即通州湾副城,包括通州湾示范区、海门港新区、吕四港、洋口港等,是全市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的龙头,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新出海口、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石化产业、大宗货物储备交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及临港配套,打造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两带即沿江创新协同发展带、沿海高质量发展带。沿江创新协同发展带严格落实沿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打造沿江生态景观带;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产业和创新协同协作,打造优质创新载体,加快沿江科创带建设,推动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沿海高质量发展带适度开展旅游开发,打造沿海生态景观带。统筹港口、临港产业、城镇配套等,重点建设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打造多个沿海高质量发展载体,成为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四组团为如皋、海安、如东、启东等县城城区组团,重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全市域的复合发展节点及各行政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以人为本
打造宜居宜业品质之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国土空间,不断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到2035年,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可达覆盖率达到95%左右;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功能复合、安全韧性的城乡生活圈,形成1小时都市生活圈、30分钟城乡生活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进一步优化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严格城市蓝线、绿线管控,以“南通之链”滨江绿道为引领,系统推进沿江、沿海、沿运河公共开敞空间建设,优化镇村布局,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城乡空间品质。
随着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取得突破,南通正加速拥抱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按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在“八龙过江”基础上,我市规划研究沪崇启、临永等过江通道,系统布局“四网融合”轨道网、通江入海航道网、“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科学统筹南通新机场建设时序及规模,紧扣产业港定位,保障通州湾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空间需求,构建公铁空、江海河高效联运的交通网络。未来的南通,将与上海、苏南无缝衔接、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支点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增强城市发展韧性、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上。《规划》明确构建防洪、防震、消防、防空、防疫、应急保障等综合防灾体系,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布局生命线工程,增强城市韧性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活化利用。通过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设计,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凸显“江海交汇、环河望山、水网交织”的城乡风貌。
“规划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我们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监测网络,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实现全过程监督,确保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实现全周期管理。”曹军表示。
记者 俞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