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4-01-10 10:40:25 编辑:季肖寒 来源:南通网进入数九寒冬,各类御寒用品变得走俏起来。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掰掰热”暖手宝、颇具地域特色的烤火炉、号称把地暖移到床上的水暖毯……昨天,记者通过在线上搜索、线下探访发现,今年取暖设备花样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多元化、细分化的趋势。
单价4.9到699:五花八门的取暖神器热闹上新
今年,一款被网友称为“被窝神器”的烘干机,成为平台销量较高的取暖器。不仅可以用于烘干被褥,还能给宠物洗后吹毛。其暖被窝的原理是通过电机工作产生热风,从通风口出来的热风,在被褥里形成热循环。记者购入后发现,其外形类似一个大型“头发吹风机”,运行声音较小,开机不到10分钟就可以达到入睡温度。
在中南大有境负一楼的大润发超市家纺区,一款水暖毯十分吸睛。和普通家用电热毯相比,其价格贵了近1.5倍,最贵的一款高达699元。据销售人员李素丽介绍,普通家用电热毯通常是即插即用,通过电热丝加热,而水暖毯在使用前,则需要往自带的“注水筒”内注入清水,通过“双管齐下”一边加热一边水循环的方式取暖,优点是在入睡时不会觉得过于干燥。“这款产品一般是年轻人和带小孩的家长会来咨询。”
年轻化品牌“杂物社”,今年推出了一款售价为148元的“奶茶充电宝”:不仅将充电宝和暖手宝的功能合二为一,还将外观做成了一杯奶茶的形状,可以“捧”着它边取暖边给手机充电。店员向东梅介绍,该产品价格略高,一般是年轻女性和小朋友比较感兴趣。
不同于“杂物社”推出的功能集合性的取暖工具,“KKV”选择将产品的“细分化”做到极致。今年不仅推出了针对脖颈的暖颈贴,还为小朋友设计了“敲敲热”和“掰掰热”:只需要打开卡通包装取出内里的果冻状物体,随意捏取便会发热,且温度不高于60℃,在保证了安全性的同时,也让小朋友用单价6.9元的价格获得了“温暖”的乐趣。据店长徐磊介绍,店员在售卖时会提醒小朋友和家长关于安全隐患和二次使用的方法,“目前已经是店里的网红神器了”。
体积大、电耗高:有的使用频率低,有的成为“次抛”
今年夏天毕业后来到南通工作的北方姑娘陈思惠,前些日子被“速冻”模式弄了个措手不及。她从小红书App上看见大家都在推荐湖南取暖特产“烤火炉”,于是也跟风买了一个,但仅使用一周就放一旁落灰了。原来她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旦脚上沾水靠近这个“烤火炉”,就会出现短路漏电的情况,而且,她查了材质之后发现烤火炉的外部木板是由密度板制作而成,加热过程中有释放甲醛的风险,“还没有电热毯好用”。她表示。
同样缴纳“取暖税”的还有在机关工作的毛女士。因考虑到电车开了空调后,行驶里程会大大降低,她听车友建议买了个“车内循环加热机”,将其底部用粘胶固定在车前平台上,接入车载USB接口便可以释放暖风了。但毛女士用过两三次发现,该加热机体积过大、影响驾驶视线,且车内热风循环时间过长,甚至会使前玻璃上出现起雾的情况,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她表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用车载空调取暖,“不能因小失大。”
同样,家住通州区的市民陈英考虑到冬天老人舍不得开空调,便在“顺电”门店花了498元给老人买了个外部是羽绒质地的暖手袋。据店员介绍,和普通注水的暖手袋不同,该产品充电后保暖效果好,安全隐患低。但陈英发现,因为有充电口,一旦暖手袋沾上饭菜污渍后,无法方便地清洗。最终,这种暖手袋成为陈英家的“次抛”用品。
面对各种新奇特的御寒用品,你会选择尝鲜吗?面对采访,南通大学大四学生韩寒表示,自己刚刚经历了“寒冬备考”的阶段,使用的取暖工具还是相对保守,“我不太会因为广告而尝试,担心是智商税”,她也坦言,比较会接受周边使用过的人推荐。
忌覆盖、常通风:市消防支队提醒注意取暖用电安全
电热毯遇水漏电、加热围脖电接口触电、烤火炉着火等事件屡见不鲜。去年年底,湖南汨罗市一居民家因忘关“烤火炉”而引燃了客厅,沙发、茶几、木柜等家具被不同程度烧毁。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所谓“取暖神器”时,要时刻注意用电安全。
入冬后,由于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容易和物体产生静电,市面上大多数的加热取暖工具都是通过蒸干水分的方式进行热循环,这对冬季的用电安全来说更是“电上加电”。相对于电热毯的燥热,水暖毯舒适且相对安全。李素丽提醒,水暖毯品质参差不齐,价格差异大,顾客在选择时,看重制热速度的同时要选择国家认证产品,确保水箱加热部分的加热部件安全合格,电线和用电功率要符合家用标准。
至于网红取暖神器“掰掰热”,内含的饱和醋酸钠溶液受到震动时,会迅速结晶并释放热量,温度较高。“掰掰热”发热时间约半小时,适合短期暖手,不建议长期使用。市消防支队宣传科杜健华表示,在使用该用品时需注意低温烫伤,建议隔层衣物或布包,注意避免小孩接触,以防误食醋酸钠溶液。
杜健华也提醒市民,家里的大功率电阻取暖设备不宜长时间使用,要避免在靠近处放置可燃物,出门即断电。使用电取暖设备时,覆盖物品是大忌。另外,电暖器长时间加热不关电源,存在消防隐患;避免明火取暖,一定注意需保持良好通风。
本报见习记者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