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4-01-12 10:16:57 编辑:黄梦倩 来源:江海晚报网冬日午后,约上三五好友,静静煮上一壶茶,摆上橘子、番薯、年糕等各类瓜果零食,入冬的仪式感瞬间拉满。近期,“围炉煮茶”的冬季养生潮流在通城流行起来。事实上,围炉煮茶在古代就早已盛行,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也有着详细的记载。
到底历史上古人“围炉煮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在煮茶过程中又有哪些注意点?近日,记者采访了南通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国家高级茶艺技师郭树红,揭晓其中的奥秘。
围炉煮茶,应该煮什么茶?“选茶肯定要有讲究,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适合煮茶。”郭树红介绍,像白茶中的寿眉原料相对粗老,适合煮着品饮体感更好,煮出的茶汤中能更多地析出茶叶中的黄酮类成分;但如果是细嫩单芽茶的话,建议冲泡,因为煮出来的茶汤不一定好喝。
在日常生活中,三五好友相约围炉煮茶,兴致高涨时往往会畅聊一个下午。“但就算是煮饮的粗老类茶叶,也不宜长时间煮。一方面,容易导致茶水中的氟超标,影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茶叶是农作物,长时间煮茶,可能导致茶汤中的析出物较多,比如重金属,从而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郭树红建议,煮茶最好注意方法,一壶茶反复加水加热,一喝一个下午并不可取。
茶汤煮沸之后,还应及时关火。“煮水过老,同样不好喝。”郭树红认为,围炉煮茶尽管氛围感很强,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但考虑到对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普通人对茶叶挑选、煮茶时间掌握不够好,因此,她不建议天天围炉煮茶。
此外,对于平时很少喝茶的人群,郭树红还建议“围炉煮茶”时,应该配上一些茶点,尽量不要第一次就尝试喝很浓的茶,否则很容易“醉茶”或造成胃肠道不适反应。
中国古代历史上,真正的“围炉煮茶”都有哪些步骤呢?“远远比现代人所想象的复杂。其实,这在陆羽的《茶经》中的‘五之煮’章节中,都可以找到答案。”郭树红介绍,古代人的“围炉煮茶”需要经过近十道工序,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第一步,需要将茶叶制作成茶饼,将其放在火上烤,直至茶饼表面起泡如蛙背;第二步,将烤好的茶饼包在纸里,锁住茶香的精华;第三步,待烤好的茶饼冷却后,将其研磨成茶粉;第四步,选用上好的木炭和山泉,开始生火煮水;第五步,煮水至沸腾,“一沸”如鱼目,微有声,此时加进去适量的盐进行调味;第六步,待到“二沸”如涌泉连珠,此时舀出一瓢水,将茶粉加入水中;第七步,将之前舀出的一瓢水再次加入锅中,用来止沸“育华”;第八步,将火候正好的茶汤分别倒入各个碗中,连茶带汤喝下……
郭树红表示,水质与茶的口感密切相关。《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她解释,山泉水,洁净清爽,带有淡淡的矿物甜味,这样的水用来煮茶,茶汤色清味甜。
同时,古人煮茶在“火”上的讲究,主要体现在生火的炭上和煮茶时的火候上。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火,必以坚木炭为上。”郭树红表示,荔枝木、龙眼木、橄榄炭都是好选择。其中,荔枝木、龙眼木制成的炭会有淡淡的果香,橄榄炭火焰稳定,最适合慢火深煮。在火候上,陆羽最早提出“三沸之水”,三沸过后,水已煮老,味不好,就不可饮用了。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郭树红强调,古代人“围炉煮茶”,无论是对茶叶的选择、工序流程,还是煮茶用的木炭、水质、火候和煮茶、喝茶的时机,都十分讲究,如此用心,才能成就一碗别具一格的茶汤。
记者冯启榕
见习记者朱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