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发布时间:2025-04-16 12:08:31 编辑:吴一多 来源:南通网一条条蜿蜒的农路,串起田野、村落与远方,也串起了海安乡村振兴的梦想。
2025年,海安以“片区化”建设破题,在开发区、孙庄街道、雅周镇、曲塘镇、南莫镇5个片区铺开农路升级工程。从产业园区到红色教育基地,从高标准农田到康养中心,农路不再是简单的“通行线”,而是变身产业“金纽带”、民生“幸福线”、文化“传承廊”,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片区发力,农路变身“产业跑道”
在开发区东南侧,总面积19.5平方公里的片区正上演着现代农业的“蝶变记”。这里的西洪路、友谊路等6条农路经过综合改造,成为产业腾飞的跑道。洪旺村智能温室庄园依托农路将新鲜蔬果快速运往城市商超;石庄村借路网升级扩大烘干设备、大米厂产能,玫瑰种植与钩针衣产业通过物流拓展市场。41户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在17303亩高标准农田上构建“大户+合作社”模式,稻麦产业成为片区“金色名片”。
孙庄街道片区以“路产共行”绘就致富蓝图。富民路、营界路等4条农路经过提升改造,串联梨园、莲藕基地、休闲农庄及农文旅项目,助力韩庄村2024年创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动周边村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南通首个“路长信箱”架起民生与产业的沟通桥梁,1.8公里路田分隔及“一米菜园”建设,让田园风光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32.35万元投入换来了“田园焕新、生态提质、管护长效”的多重效益。
曲塘镇片区则以设施优化筑牢产业根基。在花庄老集镇周边,青年路、花徐路等总长9.43公里的农路实施“白改黑”工程,12660平方米的路面焕新升级,助力12户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6000亩高标准农田。四星级养老机构“好时公社”更因交通改善惠及周边老人。纵向白雅路和美乡村示范带与横向青年路改造工程,串联4个乡村振兴节点,让老集镇区焕发新活力。
民生提档,乡村点亮“幸福坐标”
民生改善是片区化建设的核心底色。开发区片区投入135万元升级12.6公里道路,安装智慧路灯、完善交通标识,夜晚的乡村道路变身休闲长廊;南莫镇投资230万元完成10.3公里“白改黑”工程,惠及沿线民营企业物资运输;雅周镇以20万元投入点亮36盏路灯,织就2.5平方公里“光明守护网”;曲塘镇120万元改造工程,让9.43公里公路降噪提升舒适度,成为“安全线、民心线、幸福线”。
“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路灯亮堂堂,饭后散步还能去广场跳舞!”开发区村民对这些变化深有感触。南莫镇“畅安舒美”路网更让石油钻井项目运输效率提升30%,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
文化赋能,农路串起“文化地标”
在开发区片区,农村公路不仅是产业路,更是精神传承路,“海安第一支部”诞生地、赵坚烈士陵园、壮志村魏建功纪念馆沿路网分布,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地标,让革命先烈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扬,也方便了学生、市民前来缅怀先贤,爱国主义精神借由交通网络深深扎根。雅周镇许家庄、张莫天村通过“2村8路”改造,围绕特色黑米生产基地、网红莲池打卡点及彩虹大道,打造集休闲与产业于一体的循环线路,沿线增设的文化小品讲述着乡村历史变迁。南莫镇林庙村、姜刘村在路村协同中留住乡愁,姜刘村作为国家森林乡村,依托“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林庙村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借由交通便利促进村民自治与文化交流,构建起“黑色路面镶翠带”的生态廊道,让村民在出行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滋养。
“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村里的钩针手工艺品销量翻了两番!”石庄村村民的喜悦,印证了农路“文化+产业”的叠加效应。
从阡陌交通到产业动脉,从民生工程到文化长廊,海安“片区化”农路建设正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数据显示,全市农路优良率达85%,沿线新增家庭农场12家,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7%。如今的海安乡村,路通业兴、景美民富——这或许就是“四好农村路”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