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要闻>> >>正文

自然山水、历史建筑和谐共融 狼山北麓:藏在山水里的诗词歌赋

2019-02-19 09:53:06 来源: 江海晚报网

狼山北麓自然山水、历史建筑和谐共融,宛若藏在山水里的诗词歌赋。

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陈先生,整个童年、少年时代,都生活在狼山脚下。每年春节假期,毫无例外地,他一定会回来看一看。翻开他最近的朋友圈,这样写道:再回首,看那些镜头里的狼山北麓,记忆里的乡愁……对于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人们,北麓园犹如一篇藏在山水里的诗词歌赋,自然山水、历史建筑和谐共融,投下一抹静谧,勾起一缕乡愁。

从狼山北门进入北麓园,首先看到的便是临山壁而起的赵绘沈绣之楼。内部为传统格局,楼外门为圆拱形,具中西合璧风格。远远望去,香炉峰下“五山拱北”4个摩崖大字巍然耀眼。狼山扼守长江口,北拱南通,上卫南京,自唐末以来就一直有驻军。五山拱北,概括出五山在南通地理及军事上的重要性。因此,《五山拱北碑记》首句即为:“登五岳而小天下,登五山而小崇川。”香炉峰西崖壁有清代题刻,记载着通州知州金咸命书法家洪福题写“五山之一”摩崖石刻之事,石刻由当时的诗僧芥舟监制。

天泄奇气开画本,园蕴名迹仰高贤。这副对联,上联讲到了园中的奇丽景色,下联讲园内藏有张謇留下的遗迹。对联就位于謇园入口大门上。为了纪念张謇先生,狼山风景区于2003年在北麓园内建造了“謇园”。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的雅致风韵,还可以欣赏到狼山北麓悬崖峭壁的雄伟壮观。从门内穿堂而过,两侧是张謇的书法作品和明代书法碑刻拓片,其中有一幅观音像是由苏绣名家沈寿所绣,并由张謇题字。园内长廊尽头是一幢小楼,取名“来今雨楼”;“来今雨楼”旁有一座石舫,称为“载月舫”,是赏月佳处。謇园分为两部分,前园体现了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后园沿袭了张謇时代修缮的观音禅院的佛教文化,体现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狼山南畅北幽,北麓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林溪环绕,处处成景。在赵绘沈绣之楼西,香炉峰下有林溪精舍,与观音禅院相邻。工作人员介绍,林溪精舍旁的林溪是张謇在狼山规划建立植棉试验场而开辟的灌溉河,此地原来十分荒芜,不通水利,无以灌溉,张謇特为开凿护山河经小洋港而通长江。水利既通,山水环抱,林木相依,林溪精舍成为张謇在繁忙工作中亲近山水、退而静思的居所。张謇曾给林溪精舍题写门联:“或因求仲开三径,自爱泾溪筑一亭。”沿着北麓园的主干道一路往前,便能看到狼山北麓的悬崖峭壁。在岩壁上,依稀可以看到自五代以来的石刻, 据考证一共有15处,这里也叫“题名坡”。

踏遍北麓,美的不仅是风景,还有西风东渐的特色建筑,既富艺术审美性,又具人文历史。置身其中,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浑然和谐的气象,一种自然率真的精神,一种涤荡尘埃的愿望。厌倦城市纷扰糟乱的人,在狼山北麓找到安慰剂;感怀美好生态环境的长辈,在这里找到养生之道;天真无邪的孩童,在大自然里找到本应属于这个年纪的美好。愿北麓归来,我们还是那个纯真的自己。

记者朱蓓宁 实习生朱冰彦

声明: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苏)字第4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12099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zgnt001@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

Copyright (C) 2015 www.jhw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